全球每年生產的塑料超過4億噸,但僅有不到10%被有效回收,其余大部分通過填埋、焚燒或直接進入自然環境,成為威脅生態與人類健康的“白色污染”。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統計,海洋中的塑料垃圾總量已超過1.5億噸,且以每年800萬噸的速度持續增加。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背后,廢舊塑料的處理問題亟待系統性解決。
傳統塑料處理方式中,填埋占用大量土地資源,且普通塑料需數百年才能降解;焚燒雖能減少體積,卻可能釋放二噁英等有毒物質。相比之下,回收再利用是更可持續的路徑。以中國為例,2023年廢舊塑料回收量約1900萬噸,回收率約30%,較十年前提升近15個百分點,但相較于日本(PET瓶回收率92.3%)和歐盟(包裝廢棄物回收率目標55%)仍有差距。技術進步為回收提供了新可能:化學回收技術通過高溫或酶解將塑料分解為單體原料,實現“閉環再生”,目前全球已有數十家初創企業布局這一領域。
然而,處理能力的提升無法掩蓋源頭減量的緊迫性。全球每年生產的塑料中,約36%為一次性包裝材料,而僅有14%被回收。政策層面,歐盟《一次性塑料指令》和中國的“禁塑令”正在推動企業轉向可降解材料,但成本高、產能不足等問題仍制約推廣。公眾參與同樣關鍵,調查顯示,僅35%的居民能準確區分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塑料,分類意識不足導致大量可回收資源被浪費。
廢舊塑料治理是一場涉及技術、政策和公眾行為的持久戰。從完善分類體系到扶持再生企業,從研發替代材料到倡導綠色消費,每一步都需多方合力。畢竟,每一塊被填埋的塑料,都可能成為未來生態賬單上的一筆債務;而每一次有效的回收,都是對地球未來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