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每年產生超過1.2億噸一次性塑料廢棄物的背景下,如何高效、環保地處理廢舊塑料已成為亟需解決的難題。熱裂解技術因其能將塑料轉化為燃料油、炭黑等資源化產物而備受關注,但若處理不當,這一技術可能引發嚴重的環境與健康風險。
廢舊塑料裂解的核心原理是通過高溫無氧或低氧環境分解塑料大分子鏈,生成油品和氣體。然而,若工藝控制存在疏漏,例如混入含鹵素的塑料(如PVC),裂解過程中可能生成劇毒物質二噁英。二噁英具有致癌性,且能通過空氣傳播進入食物鏈,對人體健康構成長期威脅。此外,裂解設備若缺乏高效除塵和廢氣回燃系統,未冷凝的氣體(如氯化氫、一氧化碳)及粉塵可能直接排放,造成空氣污染,增加酸雨發生概率,并誘發呼吸道疾病。
隱蔽的風險還存在于裂解后的固體殘渣處理中。炭黑等副產物若隨意堆放,可能滲入土壤,破壞土壤結構,抑制農作物生長,并通過雨水沖刷污染水體,影響水生生態系統。研究表明,塑料裂解過程中若溫度控制失當或反應不完全,可能產生多環芳烴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持續加重環境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小型裂解工廠為壓縮成本,省略環保設備,直接露天焚燒廢氣或傾倒廢渣。此類粗放操作雖短期內看似“高效”,實則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損害。例如,未完全裂解的塑料微顆?呻S風擴散至海洋,被生物誤食后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
因此,推動廢舊塑料裂解技術規范化勢在必行。需嚴格篩選原料,排除含鹵素塑料;優化設備設計,確保廢氣回燃和除塵效率不低于95%;同時建立殘渣資源化利用體系,將炭黑轉化為工業填料或建材原料,實現閉環處理。唯有將技術創新與環保監管緊密結合,方能使塑料裂解技術真正成為“變廢為寶”的綠色方案,避免成為污染環境的潛在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