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塑料通過熱裂解或催化裂解技術提煉出的油被稱為塑料裂解油,其成分和性質與柴油有一定相似性,并非直接等同于標準柴油,而是需要通過進一步加工才能得到與柴油性質相近的燃料油。
一、技術原理與工藝流程
廢塑料提煉油的核心技術是高分子裂解反應。在無氧或低氧環境中,廢塑料被加熱至400-600℃,其長鏈聚合物(如PE、PP等)發生斷鏈反應,分解為小分子烴類化合物。
典型流程包括:
預處理階段:去除雜質(泥沙、金屬等),破碎至5-10cm粒徑;
裂解反應:在催化劑(如ZSM-5分子篩)作用下,控制溫度梯度(200℃→450℃→600℃);
分餾精制:通過分餾塔分離不同餾分(汽油餾程30-180℃、柴油餾程180-360℃);
后處理:脫硫(硫含量可從0.5%降至0.035%)、脫色(白土吸附)等。
二、產品特性對比
指標 | 標準柴油(GB19147) | 廢塑料裂解油(精制后) | 原油直餾柴油 |
十六烷值 | ≥49 | 38~45 | 45~55 |
硫含量(%) | ≤0.035 | 0.05~0.2 | 0.5~2.0 |
凝點(℃) | ≤0(0號柴油) | -5~+10 | -20~-10 |
熱值(MJ/kg) | 42.5 | 41.8~43.2 | 42.0~43.5 |
精制后的裂解油雖能達到非標柴油標準,但與國標柴油相比存在十六烷值偏低、氧化安定性差(誘導期僅120min,國標要求≥360min)等問題,目前主要用于工業窯爐燃料。
三、原料適用性與出油率
不同塑料類型對產油品質和效率有顯著影響:
PE(聚乙烯):出油率95%,所得柴油餾分占比65%;
PP(聚丙烯):出油率90%,但蠟質含量高需二次裂解;
PS(聚苯乙烯):產生大量苯乙烯單體(致癌物),需特殊處理;
PVC:含氯量高達56%,裂解會產生二噁英,通常需要預處理脫氯。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未經環保審批的土法煉油會產生二噁英(毒性為氰化鉀1000倍)、重金屬污染等問題,我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明確規定此類行為將面臨50-500萬元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