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廢處理項目的生產過程中,原料含水及裂解氣體冷凝產生的少量水蒸氣易與油氣混合,導致儲油罐中產生含油廢水。此類廢水因油水混合比例復雜、廢水量少且危險廢物屬性顯著,常規物理或化學處理技術難以滿足環保標準,成為行業共性難題。目前行業內針對該問題的解決方案主要圍繞燃燒處理、資源化利用及危廢轉移三大方向展開實踐探索。
建造燃燒室進行燃燒霧化處理
根據《熱解行業清潔生產技術規范》(草案)關于廢棄物排放及綜合利用的技術要求,針對燃料油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含油廢水處理,建議采取以下工藝方案:在廠區裂解裝置燃燒室內設置高壓霧化噴頭系統,將含油廢水經霧化處理后注入燃燒室實施高溫焚燒處理。經焚燒產生的工藝廢氣與裂解氣燃燒尾氣匯流后,統一輸送至末端廢氣處理系統進行凈化處理。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該工藝方案存在以下技術風險:廢水中的硫元素在高溫焚燒過程中會轉化為二氧化硫,與水分結合生成強腐蝕性亞硫酸/硫酸混合體系,這將顯著增加煙氣處理系統的運行負荷。具體表現為:其一,酸性環境會加劇脫硫脫硝反應器的設備腐蝕,降低催化劑活性;其二,需要額外增加中和劑投加量以維持系統pH值穩定,導致運行成本上升。
基于上述技術特性,建議在項目設計階段即采用高標準環保配置方案。具體而言:優先選用耐酸蝕性能優異的特種合金材料制造關鍵設備;在脫硫系統中配置多級堿液噴淋裝置,并設置pH在線監測與自動調節系統;同時在工藝鏈前端設置硫含量監測儀表,實現含硫組分的源頭控制。通過全流程的優化設計,可在保障處理效果的同時,有效延長設備使用壽命,降低全生命周期運維成本。
噴到裂解爐膛里加熱
將含油廢水直接噴入裂解爐膛進行熱處理的做法存在顯著技術缺陷,應予以避免。首先,廢水中殘留的烴類物質在高溫裂解條件下會與水分發生復雜反應,生成腐蝕性硫氧化物(如SO?、SO?),這類酸性氣態產物會通過晶間腐蝕機制嚴重侵蝕爐膽金屬基體,導致爐壁有效厚度減薄,顯著縮短設備設計使用壽命。其次,廢水的相變潛熱(汽化熱約2260kJ/kg)會引發爐膛熱力學參數的劇烈波動,這不僅增加燃料消耗量的15%-20%,更會破壞熱裂解過程的溫度穩定性,使反應路徑偏離最優動力學區間,導致產物中低附加值組分比例上升,實測數據顯示裂解油品中C20+重組分含量可增加8.3個百分點。因此,建議采用預處理工藝實現油水分離,并將凈化后的廢水納入余熱回收系統進行梯級利用。
過濾和抽出后送到危廢處理廠
對于含油廢水處置,建議客戶采用分階段處理工藝:首先通過沉降罐實施油水分離預處理,利用油水密度差特性(ρ油≈0.8-0.9g/cm3,ρ水≈1.0g/cm3),在重力沉降作用下實現油相富集。隨后采用API隔油、氣浮或離心分離等物理處理工藝,將上層浮油與下層低濃度含油廢水進行有效相分離。 分離后的低濃度含油廢水(通常指含油量<100mg/L)須通過具備危險廢物運輸資質的專業機構,按照《國家危險廢物名錄》(HW08類)要求進行規范化轉移,并交由持證經營單位進行合規處置。 對于已取得《危險廢物綜合經營許可證》的客戶,建議配套建設廢油再生裝置(如減壓蒸餾系統或溶劑精制設備),通過脫水、脫渣、蒸餾等工序實現廢礦物油的再生利用(符合GB/T 17145標準),既可降低危廢處置成本,又能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符合《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減量化要求。